前段时间在网上,看到这样一张图。
文字内容是关于胡适谈「保险的意义」,图片风格如此像微商宣传,在今天这样信息发达、各种名人语录张冠李戴的大环境下, 让人不得不怀疑是不是某个保险推销员为了推广保险而做的图。
前几天又看到一篇类似的文章,但是也没有附上原文图片,所以又一次激起了我「认真研究」的精神,打算查一查,到底胡适是否谈论过保险,如何谈的保险。
感谢互联网,今天要查阅资料真的是简单方便太多。
胡适有说过这些话吗?经查证,确实有说过,而且关于人寿保险,他不仅写过文章普及和宣传,自己也有购买。
以目前查阅到的资料看到,胡适最早谈论保险是在1930年3月5日。
这篇文章收录于《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》第12册(黄山书社1994年12月版)。
翻开目录页可以看到,在第80页,文章题为《保寿的意义》。
全文如下:
我们中国古代有一个无名诗人留下了两句最有害的诗:“我躬不阅,遑恤我后。”
译成白话,这就是说:“我自己看不见了,何必顾虑后来的事呢?”这个意思是根本大错的。正因为我们自己有看不见的时候,所以我们必须在看得见的时候先给后来的事做点准备。人类所以比别的动物强,全靠这预计未来的能力。凡未雨绸缪,积谷防饥,都是预计未来的事。如果人人都不管将来的事,只图个今朝有酒今朝醉,那就是自己堕落下去和禽兽一样了。
我们中国人在这几千年中,受了老庄思想的毒,往往只顾眼前的享乐,不顾将来的准备。常言道:“儿孙自有儿孙福,莫为儿孙做马牛。”替儿孙做牛马,固然大可以不必。但儿女是我们生的,我们对他们应该负教养的责任,我们难道连这一点准备都没有吗?况且我们既不愿替儿孙做牛马,也就不应该叫儿孙替我们自己做牛马。我们平日毫不准备将来,一朝两脚伸直,一口气转不过来,还要连累儿孙去借债买棺、买坟来葬我们的老骨头,这就未免太对不起儿孙了。
生在这个新时代的人们,应该学一点新时代的新伦理。新伦理的最小限度有这几点:
第一,自己要能独立生活,生不靠朋友,死不累子孙。
第二,我对子女应该尽教养的责任,这是我自己尽责,不希望子女将来还债。
第三,今天总得预备明天的事,总要使明天的景况胜似今天。
要做到这几点,只有储蓄的一个法子。储蓄的种类很多,保寿便是今日世界最通行的一种方法。保寿的意义只是今日做明天的准备,生时做死时的准备,父母做儿女的准备,儿女幼小时做儿女长大时的准备,如此而已。今天预备明天,这是真稳健。生时预备死时,这是真旷达。父母预备儿女,这是真慈爱。不能做到这三步的,不能算作现代的人。
我的朋友郝先生本是热心宗教事业的人,现在决心做人寿保险的事,他希望我说几句提倡保寿的话,所以我写这篇短文给他。
文章关于保险的意义,讲得透彻到位,并且其中的观念都体现了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进步思想。保险是关乎家庭的保障,包含父母与子女的关系,其中的新伦理,与鲁迅的《我们现在如何做父亲》是相通的。
接下来是1933年4月9日,上海《申报》的「人寿保险专刊」第四期,刊出了胡适的一幅题词,堪称中国知名学者向国人推荐人寿保险的「先例」。题词如下:
人寿保险含有两种人生常识:
第一,「人无远虑,必有近忧」,所以壮年要做老年的准备,强健时要做疾病时的计划。
第二,「日计不足,岁计有余」,所以微细的金钱,只须有长久的积聚,可以供重大的用度。
当时中国保险业尚不发达,外资保险公司占据保险业主体,人寿保险对于国人来说几乎是陌生事物。此时让胡适来作号召,推荐民众参投保险,倡导一种稳健的公众理财方式,也算是“开风气之先”。
胡适日记里「打麻将」已是名篇了,在第六册1931-1937年的整理日记中,也查阅到他本人购买寿险、给书籍购买保险的记录。
日记里写到:
到浙江兴业银行,到中孚银行,把寿险费及书籍保险费还了。
据说,胡适晚年在美国时,因为心脏病复发问题导致医疗费成为很大负担,想在美国参投“医保”,但因其年老多病,被拒之门外。不过这个是否是真实情况,还有待考究。
自“新文化运动”以来,作为“开风气之先”的新派学者代表人物的胡适,不论是在推行白话文、简化字,到讲求科学、提倡文明等各个方面,胡适均身体力行,向国人倡导现代化生活方式与理念。而对于保险理念的接受和普及,不仅仅是走在那个时代的前沿,也是今天我们许多人没有达到的层面。
363300个用户完善保障计划